近代徽商中的苏氏家族(上)
2008-09-03 09:52:41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近代徽商中的苏氏家族(上) 

                                       ——苏辙33代孙苏鹤孙家族史 
                                            汪昌炳 黄和平 苏可蓉

      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岭下村,有一座庄园式古老的徽派建筑群,它虽经历了岁月的风尘,但其又高又厚的院墙、气势轩昂的门楼以及那些飞檐斗拱和精美的雕刻,都无不显示出它昔日的主人曾有过一个时期的兴盛和殷富。这就是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数十年中,在徽州闻名的徽商富户苏百万宅第——苏宝善堂。它记录着苏氏家族几代人经商的历程。
 

                                                             一

       苏家从商、重商,尤其锐意经营盐业,并由此发家致富。早在清咸丰年间,已成当地的首富,号称“苏百万”。至民国初年,苏家已成为徽州盐商的后起之秀,为徽州盐商的集团之首,资本发展到数百万元,引票最多,达300引以上。在长江以南广大区域,拥有“十行十铺”以及茶叶、黄烟、绸布、煤油等多项经营。“十行”,即10家盐行(店),包括分行共11家。分别是歙县的朱家村苏德泰总栈、渔梁苏隆泰盐行、泰源(遐记)盐行、深渡苏裕泰盐行、街口苏裕泰分行、王村苏德泰盐行,绩溪的临溪苏德隆盐行,屯溪的苏德源盐行,休宁的龙湾苏同夫盐行,上溪口苏同泰分行,黟县的渔亭苏德泰盐行。各盐行以经营盐业为主,同时也兼营他业。由于货真价实,利薄财丰。如屯溪苏德源盐行,主营食盐,兼营煤油、表芯纸、锡箔的批发和零售,因业务量大,盈利甚为可观。“十铺”,即10家当铺(经营典当业务),分设于安庆、芜湖、南京、苏州、湖州、杭州、金华、南昌、长沙等市埠。如在芜湖开设的“汇源”、“汇和”两家当铺,以讲信用为宗旨、信誉极好。
        苏家除了以上商号以外,还兴办了一些手工业作坊。如在铜陵大通的日新冶坊和一个纱号,在繁昌荻港的日昌油坊和日盛冶坊,当时在皖南沿江一带都属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
        苏家还以其雄厚的商业资本和不折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积极参与、热情投入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的商业活动。 在南京开设的“太平春”茶叶店和在上海城隍庙附近开设的茶叶店,主要经营正宗的太平猴魁、太平奎尖等名优茶。当时太平交通不便,茶叶外销比较困难。苏家利用家在产区和资金雄厚的优越条件,不仅就地进货容易,而且采购的茶叶质量好。同时,注重信誉,讲究包装,凡在该店购买的茶叶都有特制的小竹篓盛装,外贴有该店的红纸招牌。由于黄山茶叶的知名度和太平猴魁茶叶在美国巴拿马万国赛会荣获金奖的社会影响,他家的茶叶在市场上很有竞争力,成为当时社会交际和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在上海开设的还有虹口同兴和五金店 、南京路泰隆百货店和盐行,以及拥有80%股份的金陵东路八仙桥处履泰昶绸布、杂货店。这些商店批发兼零售,具有一定规模。
       随着大宗贸易的增多,特别是企业的原料运输及产品外销运输量增大,如大通、荻港两家冶坊铸锅的生铁,均需从汉口购进,生产的铁锅又要销往长江沿岸的九江、安庆、芜湖以及苏北等地,靠托运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时间拖得长,有时逾期不能交货。于是,由自家各行、铺集资,购进英国制造的“元大号”轮船一艘,航行于上海、汉口一线,沿岸商埠均停靠,以货运为主,也搭载旅客,因票价较招商局客轮低廉,乘客颇多,客运量也较大。
        1919年,又集资本金80万银元,以80%股份,与他人合股兴办了天津大生银行。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苏家已发展为集商业(包括盐业)、手工业、运输业以及金融业于一体的企业集团。这时期是苏家经商的鼎盛时期。
       苏氏家族经商发家致富以后,陆续购置了大量的土地。除在本县以及毗邻的石埭购置田地外,还有青阳、贵池,甚至在宿松、宣城等地买下了成片的田地,总共有3万多亩 。苏家较有能力的均在外经商或从政、执教,家中田地一般都委托远房亲戚管租,中饱私囊的也不少。如新丰青山苏家庄(粮仓)失火,后来查明是代苏家管租的杨某放的。杨某因赌、嫖、将稻谷卖尽,便一把火烧掉一笔胡涂帐。有的田地由家庭主妇管理,她们文化程度低,具体事务又是交咐别人办理,时有受骗。台湾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在《我的家世及母亲》中曾这样写道:“父亲每月汇回的钱,多时有七八十(银元),祖母总要从中克扣十几元,托人买田买地。祖母并不识字,也无法察看,往往是一场骗局,田在何处,地在哪里,连中人都是假的。十余年间,祖母为购田买地,白白耗费几百银元。”因此,苏家的较大支出,大部分由商业企业供给。如每年过年,家中需花费的三四千银元,均从徽州(歙县、屯溪)的店号运回。由于苏家占有大量的土地,中间管租人又从中渔利,其地租对农民的剥削是十分繁重的,地租所得在其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抗日战争期间,南京、上海等地沦陷以后,苏家在外地经商、任职以及求学的纷纷回乡避难,此时的商业和企业都不景气,其庞大的生活费开支,基本是依靠地租取得 。
      苏家经商的兴盛时期,我国正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苏家在经营、发展工商业方面起到推动民族工商业发展的作用。同时,他们大量成片地购置田地,进行地租剥削,又沿袭和继承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剥削关系。

                                                                 二


       苏家经商的成功,走的是“以商起家,以盐兴行”的路子。其首创者为苏成美,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则以苏锡眉为代表。
       苏成美(1827—1894),又名迈周,字怀之,据新编《黄山市志》记载,成美少年丧父,随3个兄长从商于徽州,经营卖豆腐、豆腐干和黄烟的小店铺,未几,3个兄长相继壮年而逝。成美刻苦自励,锐意经商,照顾诸嫂,抚养幼侄,勤奋10年。太平天国后期,得浙江盐运使苏式敬(族人,属苏氏耕礼堂)聘用,经营渐、赣两省盐运事务 。越数年,家资逐渐雄厚,成为当时境内首富,被称为“苏百万”。
      苏锡眉(1890—1972),字介如,是苏成美三子苏郁(1868—1919)(又名苏文光)的长子。他自幼丧父,按照苏家族规,长子理当代父支撑门庭。年仅12岁时,就被送往上海学做生意。由于苏锡眉精通会计业务,能勤俭吃苦,又潜心钻研商业营销知识,20岁时即升为管事即经理;25岁时成为苏家商业企业运筹帷幄、主持大计者 。他除了继续经营徽州各县的11家盐行以及在长江以南各地的当铺外,如前所述的上海南京路泰隆百货商店及盐行、虹口同心和五金店和合股经营的金陵东路履泰昶绸布店以及天津大生银行等商贸、金融企业,都是以他为首筹划、集资创建的。在他的经营管理下,苏家商贸企业进入了兴盛、发展的时期。他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在蒋介石“围剿”红军时期,他所经营的盐行由休宁龙湾、上溪口销往赣北的食盐仍有增无减,显然有利商贩潜运苏区。抗日战争时期,他毅然带全家从上海返回家乡,不为敌伪所用。他还从经济等方面支持女婿费彝民(建国后任香港《大公报》社长,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和全国人大常委)、女儿苏务滋参加爱国民主活动,爱国爱乡,其行足式。
       苏家经商成功,在客观上,是得益于“纳银领引”,享有盐业专卖权。苏家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大展鸿图,获利特丰。如苏成美经营盐业时,正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期间,江上盐船查禁极严。苏成美通过浙江盐运使苏式敬的关系,在盐船上插上标有“浙江巡抚”的小旗,因此通行无阻,独获厚利 。更重要的是苏家重商敬业,行事庄重,务实真诚,俭朴谦和而又讲求谋略,还具有百折不挠的进取与开拓精神,以及勤慎明敏诚信的经营作风。这些可贵的素质,对苏家经商的成功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在经商、治店和律己上讲求克勤、诚信谦和。
      苏成美以“必勤、必俭、必信”为致富之道。据苏家相传,有一次,他连晚急运调盐,妻子为他煮了两个鸡蛋作夜宵。他却勃然大怒,说当夜所得,不过两蛋之值,岂不是一夜徒劳。苏锡眉更是以勤俭节约、艰苦创业著称。他12岁去上海学生意时,虽身有路费,但他只买饭、不买菜,途中只吃家中带的两把豆豉 ,按行程天数计算,每餐只吃五六粒豆豉。他致富以后,上海滩多少富商人家的小姐向他求爱,但遵从母亲的安排,娶了一位家乡的农村姑娘。他平素穿的是一件青布大褂,仍旧抽水烟袋。进进出出不仅没有轿车,连当时风靡上海的私人黄包车也没有,住的是普普通通的石库门房子,家中不雇佣人。除了谈生意安排便宴招待外,对亲友一律不吃请,连亲友来拜年也不留餐。在他的影响下,苏家在上海、南京以及徽州各店的经理、管事,都生活简朴。苏锡眉还坚持诚信不欺,严诫各地盐行,不得盐中掺水出售;对各种杂货,按质论价,不得以次充好。他对日新、日盛两家冶坊,不仅要求按期付货。而且特别注重产品质量,有时宁可赔本,也要维护产品的声誉。苏家冶坊生产的两耳铁锅和平底锅,由于质量好,规格齐全,在九江、安庆、芜湖以及苏北等地久负盛名,畅销不衰。
       2、刻意钻研经营方法,讲究“善贾之道”。
       苏家在经商中,能够审时度势,注重市场变化与捕捉信息和机遇,精于筹划,善于兼营,狠抓资本的积累和正确地使用资金。如苏成美选择在大通、荻港两处开办冶坊,可为明证。这两处均背靠皖南山区,冶炼需要的大量薪炭,进货容易,价格低廉。同时,又有便利的长江水上交通,从汉口购进生铁原料以及产品外销,不仅运输方便,而且水运成本低。这些构成了两家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苏锡眉采取独立核算、分块管理、统筹兼顾的经营方式。如在微州的11家盐行(店),除各行经理负责自主经营外,对各行店的经营状况,各行店之间业务往来,包括资金的拆借等,由苏德源盐行总管事负责管理。他反对事必躬亲,要求抓大事。在外部,抓信息、货源和销售渠道以及资金调配、调剂等;在内部,主要了解掌握商业企业经营及经理、员工的工作情况。他每年到各地作一次检查,主要是处理房屋改建、大型设备的添置以及人员安排、辞退等一些重大的问题,一般事务均由各地总管负责处理;商店、企业,按盈利余额的10%—20%比例上交资金,对亏损的在找出原因之后,提出营销策略和具体的改进措施,并在资金上给予补助。他反对急功近利,而是着眼长远利益,按股金(股份)的形式,集中各地资金,兴办或扩大事业。如上海的几家大的商店、“元大号”轮船,都是集中了苏家在各地商业企业资金兴办的;歙县深渡的苏德泰盐行也是由在徽州的各盐行、店投股建立的。苏家把资金用在投入生产发展和扩大规模上,开辟了一条滚雪球式的致富之道。 

       3、重视与讲求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苏锡眉主张以德感人。他每年年底到各地的检查,也是对管事、职工的看望、慰问。经理、管事平时笑脸常开,每年年终,还备置丰盛的菜肴请员工,既是情感交流,又是经营业务总结。对干得好的员工,红包肯舍,而且多劳者多得,有功者多给。对服务态度不好的或有偷拿现象的店员、伙计,予以指出,劝其改正,一般不轻易辞退,饭碗基本上也是“铁”的。因此,苏家各商店、盐行及企业,老店员、老职工多,向心力强。在抗日战争期间,苏家工商企业就是依靠他们渡过了难关。在社会交际方面,对地方上有声望的或有业务往来的行、店或企业,新年期间登门拜望,并送些礼品,礼品注重高雅,多是文房四宝之类,花钱并不太多,重在联络感情,以促进经贸业务的发展。
        4、重视与罗致人才并善于使用他们。
       苏家在用人上虽讲究血缘关系、宗族关系、地域关系,但更重视的是道德质量和真才实学。苏锡眉所用的一元帅(杜遐斋)、此人为苏国华的亲家,是国华之四女宝金的婆家阿公,又是国华的贴身账房。一副帅(苏璞园)、四大将(苏德泰盐行管事章雨亭,苏隆泰管事陈焕章,苏德泰总栈总管事曹丹山,安庆典当管事谭富荣),均属当时商界俊杰。上海同心和五金店是苏家规模较大的商业企业,受聘担任该店总管的是大学商科毕业、江西南昌籍的张西山 。苏家两帅、四将以及21位管事中,只用了族弟苏璞园、族叔苏文焕和姻亲杜遐斋。苏锡眉坚持用能人不疑,赏罚分明。如一度徽州各行、店的管事反映总管曹某经济帐目不清,他亲自到徽州了解,兼顾各方面意见未发现有大的经济问题,仍予以重用。这位总管内心感激不尽,此后更加尽心尽责。在他年老离店回乡时,苏锡眉特备丰盛酒席送行,还给了一笔数量可观的养老金。苏家用人不唯亲而唯“贤与能”,重在识才、用才,这也是其工商企业能够取得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