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以东坡文化为例
2014-05-13 11:15:37 来源:www.3swh.cn  
如果您还没有安装Adobe Reader,请  下载  安装。  

 

 

 

周吉群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东坡文化为例,从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精神、名人文化与学校文化统整、寓名人文化于丰富的活动中三方面论述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

关键词  名人文化  学校教育  传承  发展

名人,意指在世界范围或某一国家(地区)范围内有声望、有影响、有地位的人。他们往往思想品德高尚,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特的建树,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着极高的公众认可度。“名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于社会各行各业的,具有高尚思想道德,同时对进步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并被广大群众所认同的著名先进人物在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以及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弘扬他们的精神而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真实、生动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i]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在他们身上、在他们的文章著述中、在他们的历史贡献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精神的崇高,这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名人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教育资源。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是不断传承,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是教育理应承担的责任,也是教育功能的体现。尤其是以名人命名的学校,一方面应大力传播名人文化,把名人文化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发扬光大,熏染一代代的学子,另一方面,因应时代变迁的要求,大力挖掘名人文化所蕴含的教育精神,让名人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张扬学校的办学特色,培养既有鲜明中华文化基因,又具国际情怀的中华学子。这是以名人命名的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中国大陆,许多优秀的名人文化尚停留于理论研究的层面,传播、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缺乏有效的现实路径。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如何弘扬和发展名人文化,尽管有一些自觉不自觉的行为,却既缺少大规模的实践,更缺少具有深度的理性认识。东坡文化是以苏东坡的政治实践、文艺创作、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为主要内容的名人文化体系。东坡文化是典型的优秀的名人文化。我校是以世界文化名人苏东坡命名的学校,传承东坡文化就是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我校多年来就如何传承名人文化——东坡文化进行了系统的实践和深入的研究,初步形成了一些经验层面的认识。下面,我就以东坡文化为例,谈谈如何在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

一、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首要的任务是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精神。对于学校而言,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精神,并不是需要我们去重新研究名人文化,而是在已经形成定论的研究成果中去寻找名人文化与教育的结合点。只有找到名人文化与学校教育的生长点,名人文化才能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染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挖掘名人文化的教育精神:

(一)从名人的精神品质挖掘教育精神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往往具有高尚的精神品质和独立特行的创新精神。在这些被广大群众公认的名人身上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这些名人的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品质,而且具有普世性的价值,是当今功利社会急需要补充的“精神钙片”。名人就是偶像,名人就是榜样,对后人尤其是对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榜样教育作用和精神引领的作用。

苏东坡作为世界文化巨人身上所蕴藏的崇高的人文精神,光辉的人文情怀,厚重的文化乡愁,举世公认。他的一生是历尽坎坷的一生,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后人对东坡精神有过多种多样的解读,我们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小学教育的特点出发,从东坡生平事迹中挖掘了“仁爱、乐观、勤奋、博学”四个方面的精神品质,纳入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

1苏东坡的“仁厚待人”的仁爱精神

苏东坡待人很仁厚,他尊重人、信任人、关爱人。他待人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男女老幼,在他眼里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上自玉皇大帝下至卑田乞儿,都可以做朋友。后人评论说: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他同情弱者,关爱弱者。他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弱者伸张正义、扶持扶助。他呼吁禁止溺婴的恶俗,安排人收养弃婴,向慈善机构“育儿会”捐赠善款。仁厚、仁心、仁爱是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信任他人的教育对于目前中国大陆独生子女群体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2苏东坡“胸襟宽广”的乐观精神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命运多舛,宦海沉浮,颠沛流离,多灾多难。令人叹服的是,苏东坡具有坚忍不拔之志,饱受迫害而不消沉自弃,忧愁而不悲伤,不戚戚于险途,不汲汲于名利。不心浮气躁,不怨天尤人,无怨无悔。命运的大起大落,并没有使他消极颓唐,一蹶不振,而是更加砥砺意志,彻悟人生;更加精研学问,焕发才情。正是他的坚韧旷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心灵挽救了困境中的苏东坡,成就了命运坎坷、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玉成了他的人格与文格,铸造了他独特的精神气质。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他对待艰难困苦的乐观心态,是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阳光教育的重要案例。

3苏东坡“积极进取”的勤奋精神

苏东坡能成为一代大文豪,与其勤奋治学、勤奋做事分不开。他三次抄写《汉书》,足以说明他对待读书是何等的勤奋和刻苦。贬谪黄州期间,生活十分艰难,为了维持生计,他去开荒种地,劳动之余仍然坚持写作和学术研究。苏东坡是位高产的作家,根据研究者的统计,他在密州担任太守期间,创作诗文200多篇,平均每两天就有新作问世,在黄州的四年里,共创作诗文753篇,平均两天1篇。这两个统计数据足见东坡先生在创作上的勤勉和刻苦。苏东坡为官非常勤政,所到之处,访贫问苦,积极想办法为百姓办事,任登州太守只有5天时间,但他却向中央政府递交了两份报告并得到批准,开放了登州盐市,加强了水军训练,这是何等的行政效率。苏东坡身上这种积极进取的勤劳奋发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品质,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一本好教材。

4苏东坡“博学多才”的博学精神

苏东坡热爱生活,博览群书,是全面发展的典范。在文学上他诗、文、词、书、画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除了文学他还擅长烹饪、自酿美酒、配制药方,在农业、水利、养生等领域都有极高的建树。他读书讲究方法,做到融会贯通,不死读书,读死书,做到活学活用。在创作上他敢于大胆创新,开一代文风,成为宋词“豪放派”的“鼻祖”。他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ii],“腹有诗书气自华”[iii],可见他对博学、活学的重视。当朝皇帝宋神宗曾精辟地说:“白有轼之才,但无轼之学”。现代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才,苏东坡是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极好的榜样。

(二)从名人的文章、著述挖掘教育精神

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理念、治学精神等,往往通过他们的文章著述或艺术作品体现出来,认真研读他们的文章著述,品味他们的艺术作品,可以从中挖掘出许多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如名人的治学方法、创作方法、研究方法等都可运用于学校教育教学之中。

苏东坡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诗词文赋以及书画作品,从这些作品中不难发现上文所述的“仁爱”、“乐观”、“勤奋”、“博学”的精神品质、人文情怀,这些品质、情怀无疑可纳入学校的德育体系之中,并成为学校德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除此之外,作为学校而言,我们还可从中挖掘出治学方法、创作方法以及教学方法为学校教学所用。

1从东坡著述中挖掘读书的方法

苏东坡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他对读书方法的总结。一是“熟读深思”的“精读领悟”法。在《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一诗中,他写道“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iv],意思是:经典的书籍要不厌其烦的反复阅读,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知道了。苏东坡在这首诗中,告诉学子们学习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要不断的思考领悟。这两句经典语录与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是“八面受敌”的“专题读书法”。他在《与王庠五首》(其五)中说:“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v]“八面受敌”一词,是苏东坡借用《孙子兵法》中的军事术语来讲读书的,就是说读书如用兵,要做到“我专而敌分”。如果八面受敌,则不应八面出击,而要集中自己的全部精锐部队击敌一面,以众击寡,一次一次地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敌人。苏东坡的这个读书方法,用现代术语来说,就是“专题读书法“,就是把一本书化整为零,每次从一个角度去读,逐个解剖研究。苏东坡的这两种读书方法对于学校教师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方法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从东坡的著述中挖掘作文的方法

苏东坡在他的文章中,谈到了他对作文的感悟,这些感悟对学校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他的第一点感悟是:文章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vi]。如今,我们的很多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真实的作文来源,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是东坡先生的感悟给学校作文教学的启示。第二点感悟是:一篇文章需要一个中心思想来统摄全文。围绕文章为何而作的问题,苏东坡认为第一要义是“立意”,南宋葛立方《韵语阳秋》[vii]卷三曾记载,葛立方的堂兄葛延之向东坡先生请教作文之法,苏东坡诲之曰:“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史之中,不可徒得,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这里的“意”指的是“主旨”、“主题思想”。苏东坡的这个作文之法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应引导儿童对他们的生活进行思考,启发他们将所思考的“意”表达出来。

3从东坡的著述中挖掘教学的方法

苏东坡有一篇寓言性的短文《日喻》[viii],文章开头一段讲了一个故事: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问看得见的人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这个失明的人敲铜盘听到了它的声音,一天听到钟声,就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了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失明的人用手摸蜡烛,晓得了它的形状。一天,揣摩到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就把它当作了太阳。文章的后面两段由这个故事生发开去,阐述了对“求道”的认识。这个道理应用于学校教育,就是很好的教育方法。苏东坡的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学校教育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重视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去获得真知,而不能盲目相信书本,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优秀的老师也不能替代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能空谈理论、方法,要将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理论和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掌握的方法才是真方法。

二、名人文化与学校文化统整

将名人文化与学校文化统整,学校文化汲取名人文化的精神内核,名人文化有机融入到学校文化中,构建学校个性化的文化体系,让名人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是学校教育传承和发展名人文化的核心举措。

(一)名人文化融入学校的理念系统

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学校办学行为的逻辑起点,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充分汲取名人文化的教育内涵,结合学校的教育追求,构建学校的理念系统,名人文化因与学校文化融合而成为鲜活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因汲取了名人文化而有了灵魂和个性。

我校立足东坡文化,通过苏东坡的精神品质、人物形态和文学作品三个方面去挖掘教育元素,并紧扣现代教育发展脉搏、主旋律,构建了一套具有东坡文化特色,又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理念系统。包括核心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等。

“学承东坡,道臻至善”是我们的核心办学理念。该办学理念蕴藏的精神内核是:东坡小学的师生要学习、传承并发展苏东坡做人、做事和治学的优秀品质,无论是传授和创造知识,还是治学或育人、亦或是成人、成长与成才,皆应达到至高境界,实现学校“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该办学理念系统中,“学承东坡”是手段,“道臻至善”才是目的。“学承东坡”是为了人的精神的更加自由、更加丰厚,道德和人格的更加完善,对教育教学规律更深刻的体悟与把握,从而实现师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像东坡一样”是我校的校训。该校训是我校师生反复讨论确定的,它看似空洞,实则内涵丰富。简单来说,像东坡一样,就是要像东坡一样做人做事做学问,具体来说可以是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的人,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乐观的人,像东坡一样做一个勤奋的人,像东坡一样做一个博学的人……这个校训,通俗易懂,口语化,学生容易记住,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对这个校训内涵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正心真学,循礼卓行”是我校校风的表述,该校风秉承了东坡的治学态度和人生态度,意指端正心性,集中精力,学习真正的知识和道理,遵循人生哲学和治世理念,养成高尚的品行。

“以爱立方,以乐导学”是我校教风的表述,该教风秉承了东坡的仁爱精神和乐学精神。其意指东坡小学的老师要把爱渗入到教育教学之中,使教育充满灵性,复归教育的人性关怀,实现真正的以生命为主体的教育。同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乐趣引领教与学的细节,让快乐伴随教与学的过程。

“勤学、乐学、活学、博学”是我校的学风要求。该学风是对苏东坡治学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风的具体要求是:勤奋学习,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快乐学习,感受学习的乐趣;灵活学习,探究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广博学习,积累多方面知识。

“行为良好、学业优良、身心健康,拥有特长”是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学生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既是东坡全面发展的写照,更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具体要求。

“诗书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诗书教育”是基于对包括东坡文化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而确定的。诗书教育是以包括东坡文化在内的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和书画艺术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培养的教育。

(二)名人文化融入学校的视听系统

学校文化体系中的视听系统对于师生来讲,是一种具象化的文化系统,具有形象性、直观性,是学校理念的形象化表达。学校在建设视听文化时可将名人文化统整起来,让名人文化融入到学校的形象系统、环境系统和听觉系统中,学校形象、环境成为名人文化的载体,名人文化成为学校形象、环境的灵魂。

我校将东坡文化元素有机融入学校的形象标识、校园环境以及铃声、校歌中,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视听觉文化系统,既符合教育的特点、小学生的特点,又突出东坡文化元素,使学校的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有神韵,有特色,有风采。

一是学校的形象标识有机融入了东坡文化元素。校标(校徽)是以书法的“”衍化出的东坡形象,整个图案巧妙地将苏东坡形象融入其中,线条生动,富有张力,又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校园吉祥物“小东坡”,其形象来源于苏东坡,各种形态的“小东坡”,生动有趣,灵动生辉,深受学生喜爱。形象宣传语“最是橙黄橘绿时”来源于东坡的诗句。校报取名《小东坡》,意指我校学子个个都具有东坡气质。学校标准色为翠绿色,这是苏东坡喜爱的竹的颜色,我们称为“东坡绿”。学校校服为“绿白相间”的运动套装,绿色是学校的标准色,有“生命、活力、进取”等意蕴,白色则有“纯洁、正直、崇高”等意蕴。

二是学校环境将东坡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凸显了“东坡文化,诗书校园”的文化主题,学校环境文化有个性有张力。我们通过“东坡故事”、“东坡诗词”、“东坡成语”、“东坡足迹”、“东坡精神”几个主题系列将东坡文化有形化、校本化,营造了浓郁的东坡文化氛围,让师生在东坡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学校围墙上雕刻了反映苏东坡勤政亲民以及智慧的故事连环画。连环画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幽默生动,夸张有趣,画中的苏东坡是那样的亲切、可爱,就像邻家老爷爷。“东坡故事墙”成为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同时又向社会传达了我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追求。学校的集会广场上有一条雕刻着东坡诗歌的大道,我们称之为“东坡诗歌大道”。诗歌大道选取了东坡的20首著名的诗歌,每首诗歌用一种字体来雕刻,并在诗歌的旁边介绍这种字体的特点。师生在阅读诗歌的同时还可了解字体的知识。在学校的六个楼道的楼梯梯步的立面上雕刻了东坡先生所创造的成语,我们称为“东坡成语楼道”。学校的楼道中有10多个转角平台,我们根据平台的地形,在确保学生行走安全的前提下,装修了书柜和座位,把平台变成了书阁。每个书阁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苏东坡为官或被贬所到过的地方,如“杭州书阁”、“黄州书阁”。在书阁的墙面上雕刻有东坡在这个地方的事迹介绍以及他在这个地方所创作的诗、词、文的代表作,我们把这些平台称为“东坡的生命驿站”。教室外面的墙面上悬挂的是我校教师原创的东坡精神主题画和主题诗。我们将东坡的仁爱、乐观、勤奋、博学精神细化,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小学生的特点创作了36幅主题画和主题诗,每个楼层表现一种精神,每一种精神又细分为几个小的主题,如乐观就分为“助人为乐”、“心胸开阔”、“百折不挠”、“积极向上”、“乐善好施”、“朝气蓬勃”、“活泼开朗”、“知足常乐”、“幽默风趣”九个主题。我们称为“东坡精神主题诗画”。

三是学校的听觉系统中有机融入了东坡文化的元素。我们将东坡诗词谱写的歌曲的片段做成作息铃声,让校园铃声充满温馨和诗意。我们还创编了“东坡诗词韵律操”,学生在活动筋骨的同时又诵读了东坡诗词。“小东坡,你真棒”是课堂上学生有精彩表现时,同伴们送出的赞扬的口号。特别是校歌《我爱苏东坡》,歌颂了苏东坡的高尚的人品和伟大的功绩,表达了师生对苏东坡的热爱和做一个乐观的人的心愿,其生动优美的歌词和清新悠扬的旋律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青睐。校歌歌词如下:“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从小立大志,瑞莲吐新荷。徐州抗洪涛,西湖荡清波。一心为百姓,何惧苦难多。  我要唱支歌,唱给苏东坡。最爱松竹梅,胸襟比海阔。诗赋留人间,文化传薪火。日月不知老,至今说东坡。  我爱苏东坡,为你把墨磨,一撇又一捺,一生都快乐。”每当集会时师生都会满怀崇敬和热爱的心情演唱这首歌。

(三)名人文化融入学校的课程系统

将名人的精神品质纳入学校的德育内容,构建有特色的学校德育课程。如我校将东坡的仁爱、乐观、勤奋、博学四种精神纳入学校的德育内容之中,构建了“仁爱”、“乐观”、“勤奋”、“博学”四个系列的德育体系。“仁爱”系列包括“礼仪、爱国、孝道、慈善、宽容、尊重、责任”等教育内容。“乐观”系列包括“自信、阳光、坚韧、独立、抗挫”等教育内容。“勤奋”系列包括“勤劳、进取、创新”等教育内容。“博学”系列包括“学习方法、全面发展,国际视野”等教育内容。这四个系列的德育课程通过《我爱苏东坡》和《像东坡一样》的校本读物和校本课程,利用校本课程时间以及班队活动等时间来实施。

三、寓名人文化于丰富的活动中

名人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和发展,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名人文化于活动中,让师生在活动中去感知名人文化,体验名人文化,热爱名人文化,践行名人精神。

如我校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以东坡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活动,初步形成了校本活动特色。

(一)祭拜“三苏”

每年的清明节前,学校组织师生到“三苏祠”,开展祭拜“三苏”活动。全体师生向三苏塑像(或画像)上香、献花、行鞠躬礼、齐诵《祭三苏文》、唱校歌《我爱苏东坡》、诵读三苏诗词。祭拜仪式结束后参观“三苏祠”和“三苏纪念馆”。这项活动不仅让师生了解了我国的祭祀文化,而且增强了对三苏尤其是对东坡的景仰之情。

(二)举办“寿苏会”

“寿苏”会,即苏东坡诞辰日纪念活动。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九日,全校师生集会举行纪念苏东坡诞辰活动。程序主要有:校长的纪念讲话、东坡诗词背诵比拼、东坡诗词歌舞表演等。

(三)东坡诗词诵读活动

每周诵读一首东坡诗词,由大队辅导员或少先队干部引导朗读。每年的四月份举行一次“东坡魂”经典诵读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加,诵读内容包括东坡诗词在内经典诗文。每年的六月份开展“东坡情”教职工诗会,全体教师参加。假期在学生中开展东坡诗词背诵活动。

(四)东坡诗词“书、画、讲、唱”活动

开展书东坡诗词,画东坡诗词,讲东坡故事,唱东坡歌曲活动。每年四月份开展一次东坡故事演讲活动。5月份的艺术节期间,举行东坡诗词的书写比赛、东坡诗意绘画比赛。音乐课除完成教学任务外,每期还要教唱二至三首东坡诗词谱写的歌曲。每年举办一次教师的东坡诗词教学比赛。

(五)暖冬扶助活动

每年元旦节前开展“像东坡一样做一个仁爱的人——暖冬扶助行动”。全体师生及家长通过各种形式捐款捐物,帮助身边的小伙伴和其他学校里亟需扶助的学生。此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师生践行东坡的仁爱精神,养成关爱他人的习惯。

(六)十佳“小东坡”评选活动

每年举行一次十佳“仁爱小东坡”、十佳“乐观小东坡”、十佳“勤奋小东坡”、十佳“博学小东坡”评选活动。学生自荐和班级推荐相结合,对评选出来的十佳小东坡,除了发给奖杯外,还将学生的照片和事迹在校内张贴。

(七)“小东坡”志愿者活动

学校德育处利用节假日组织“小东坡”志愿者到“三苏祠”、“苏轼公园”等地方开展东坡文化的讲解和传播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注释

1  沙永胜,《名人文化研究》,载于《兰台内外》,2001年第6期。

[ii] (宋)苏轼,《稼说》,《苏轼文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9页。

[iii]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苏轼诗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页。

[iv]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苏轼诗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7页。

[v] (宋)苏轼,《与王庠五首》(其五),《苏轼文集》第六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20页。

[vi] (宋)苏轼,《自评文》,《苏轼文集》第六十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69页。

[vii]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影宋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viii] (宋)苏轼,《日喻》,《苏轼文集》第六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80页。

注释

1  沙永胜,《名人文化研究》,载于《兰台内外》,2001年第6期。

[1] (宋)苏轼,《稼说》,《苏轼文集》第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339页。

[1] (宋)苏轼,《和董传留别》,《苏轼诗集》卷五,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21页。

[1] (宋)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苏轼诗集》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247页。

[1] (宋)苏轼,《与王庠五首》(其五),《苏轼文集》第六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20页。

[1] (宋)苏轼,《自评文》,《苏轼文集》第六十六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069页。

[1]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影宋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1] (宋)苏轼,《日喻》,《苏轼文集》第六十四卷,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980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服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